在各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大环境中,玉米价格有时会呈现出独抗跌势的情况,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需求端支撑强劲
饲料需求稳定:生猪养殖是玉米饲料需求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尽管生猪行业经历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养殖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大,在猪价下行周期去产能的能力和意愿相对较弱,使得生猪产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玉米的饲料需求较为稳定。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间接推动了玉米饲料需求的增长。除了生猪,家禽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样为玉米饲料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加工需求增长: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产品涵盖玉米淀粉、玉米酒精、燃料乙醇等多个领域。随着餐饮消费的恢复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玉米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2023 年井喷式恢复的餐饮消费就对玉米淀粉消费有所促进,推动玉米淀粉开机率升高。同时,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也为玉米消费开辟了新的途径,进一步提升了玉米的深加工需求。
供应端因素影响
国内产量稳定: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品种不断优化,单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同时,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玉米,保障了玉米种植面积的稳定。例如,通过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提高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使得国内玉米产量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供应。
进口政策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对玉米供应影响较大。2025 年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玉米加征 15% 关税,预计自美国进口将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低价进口玉米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助于稳定国内玉米价格。此外,考虑到本年度以来进口量保持低位,相关机构将 2024/2025 年度玉米进口量预测值下调至 700 万吨,进一步缓解了国内玉米市场的供应压力。
市场调控作用明显
收储政策托底:中储粮等国家储备粮管理部门在玉米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当市场玉米价格下跌时,中储粮会加大收购力度,增加市场需求,稳定玉米价格。例如,在 2024 年东北部分地区新季玉米收获期雨水偏多,导致玉米储存难度加大、农户售粮意愿高于常年同期时,中储粮集团持续在市收购,对新季玉米价格形成了一定支撑。
市场预期引导:市场参与者对玉米市场的预期也会影响价格走势。当市场预期玉米未来供应紧张或需求增加时,会提前入市采购,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例如,对生猪产能恢复的预期、对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预期等,都会促使市场主体积极入市,增加玉米的采购量,从而支撑玉米价格。
成本因素推动
种植成本上升:近年来,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成本、土地租金等费用的增加,导致玉米种植成本不断上升。为了保证一定的收益,农民在出售玉米时会有一定的价格底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玉米价格。如果玉米价格过低,农民可能会减少种植面积或惜售,从而影响市场供应,推动价格回升。
运输成本增加:物流运输是玉米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燃油价格上涨、运输政策调整等因素都会导致玉米运输成本上升。特别是对于一些产区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运输成本的增加更为明显。较高的运输成本会使得玉米在到达销售地时价格相对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价格的下跌。
玉米能够独抗跌势是需求端、供应端、市场调控以及成本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玉米市场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价格走势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玉米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展现出独抗跌势的特点。
玉米为何独抗跌势?

发表评论